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永生的眼睛》教学资料

《永生的眼睛》教学资料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永生的眼睛》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一、搜集相关信息,走进课文
      1、预习课文时搜集相关的信息。学生一般对“角膜”的作用、“捐献器官”的内涵和“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职责等有所了解,而对捐献角膜等器官的社会意义则未引起注意。2、初读课文后深入了解捐献角膜的知识。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搜集相关信息。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1)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及社会现状。(2)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下面是一份采访记录表:
            姓名    年龄    职业    学历    
            1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
            2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
            3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觉得了不起B认为出风头C无所谓
            4如果您死后角膜完好,您愿意捐献给那些失明的人吗?(    )A愿意B不愿意C不好说
            5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学生了解到: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入土为安”等观念。这些传统思想使器官捐献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还不能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许多人不愿意捐献角膜,致使患者恢复健康的迫切需求与供体器官的来源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了解到:在中国,一个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只有两千分之一重见光明的可能。学生了解到:邓小平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了长久的光明;北京市的程永森和王淑英夫妇去年共同申请志愿捐献遗体。带着亲身的感受再来学习《永生的眼睛》,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对琳达一家人高尚的情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对器官捐献的问题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二、超强链接生活,走出课文。
       课文虽然学完了,可以不可以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出自己的贡献呢?师生讨论之后形成了如下活动内容:

1、将《永生的眼睛》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和自己身边的人听;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以与文中人物对话的形式写一篇《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2、对搜集和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完成如下内容:编写“捐献者之歌”的手抄报,完成一篇写实的调查报告,向广大公民写一份捐献倡议书。每个学生从这两项内容中,各选择一项来完成,结果教师收获了一份份充满真情的感谢信、触动心灵的读后感、感人至深的手抄报以及延续生命的倡议书。也许学生美好的愿望能够如愿以偿!

 

教学重点:

1、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因为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2、课文中几次出现带有“骄傲”的句子,体会含义。

(1)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温迪得知捐献角膜后,不但没有“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从温迪的言语,表明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再次使用“骄傲”,表达“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与前文14岁的“我”进行对照,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板书、课件设计:

 

永生的眼睛

人---生

 

http://www.fuzhou.qdedu.net/oblog313/user1/jianglin/archives/2006/271.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446.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